【2022 BETTER LIFE閱讀計畫】「鄉鎮CEO」講座紀錄
什麼是鄉鎮CEO?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從地方創生談起!由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與boven雜誌圖書館共同合作的「Better Life閱讀計畫」,本堂講座請來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講師陳怡珊,透過親身經歷及介紹幾本精采的地方刊物,帶領聽者深入台灣城鄉小鎮,解讀鄉鎮CEO的風格生活提案。
從生活風格刊物觀察,以有趣方式轉譯地方議題
「爸爸是南投人、媽媽是台中人,我是從小住在大村,在員林求學長大的彰化人。」1992年出生的陳怡珊,開場的自我介紹即緊扣地方,曾任職於公部門的她,陸續擔任過員林人散策市集總監、員林右舍咖啡行銷企劃,有過一連串參與地方事務的有趣經歷。而這些的起點皆始於一個問句:我要如何介紹自己的家鄉?
「在地方被定義之前,先不說定義自己。」有閱讀控的陳怡珊,選擇從大量的書籍刊物裡找答案,自我架構出一套理解地方的系統,講座上她也帶來近幾年收集的生活風格雜誌與大家分享。
第一本介紹的是《秋刀魚》2019年秋季號,特輯主題為〈用設計向日本地方提案!D&Department Project〉,裡頭一篇〈雜誌與土地〉文章,正巧是由今天講座所在地——Boven雜誌圖書館的創辦人周筵川所創作。陳怡珊自述內容開啟了她看待地域的新想像,如何藉由設計這件事情,讓在地物產、職人及文化被看見,使得需求跟供給有一個良善的循環。
來到2020年出刊的《Shopping Design》137期〈我們需要的設計The Design We Need〉,陳怡珊介紹這期請來了以其建築與城市規劃專業推動多項台灣重要建設的王俊雄,以及擅於深掘地方人文的風尚旅行暨蚯蚓文化總經理游智維,兩位意見領袖的對談,探討從地方設計看見「地方」和「人」的需要,只有根本理解與創造價值,才能讓各地長出越來越鮮明的性格與認同。
返鄉、二地居、移居、移動,激盪出地方新火花
在台灣,越來越多人選擇帶著對生活的想望回到地方,把在地居民當作主要客戶,用專業解決地方需求。如果說「比任何人更早預測未來方向」是成為CEO必須具備的條件,想要以鄉鎮為事業單位的人,又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呢?
2020年9月的《LaVie》197期〈一起為地方設計吧!〉,出刊時間剛好是在首屆「台灣地方創生年會」的兩個月之後,《La Vie》匯聚具實戰經驗的創生者們,探究了平時難以窺見的「地方闖關挑戰點」;《地味手帖》第4期〈繼承家業:新時代的返鄉傳承路〉,則尋找台灣返鄉的新生代,如何以創意和行動突破現況。這兩本刊物皆深度挖掘了地方產業與文化的關連,陳怡珊表示,地方風格百百種,鄉鎮CEO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有效轉化在地DNA,才能為地方創造無法複製的生活價值。
地方創生,要開創究竟為何?陳怡珊說,是生存、生意,當然更是生活。隨著更多人對於島內小旅行的期待開始有點不一樣,我們會希望地方的文化與魅力是可以被策展出來的,關於這個議題,她推薦了以下的刊物:天下雜誌《微笑台灣》2021年夏季號〈島嶼自信—讓地方發光的人〉,書寫全台22位鄉鎮CEO的故事,並串聯起產物之盛、景物之美;《VERSE》第5期〈重旅行:走上台灣文化路徑〉,則是思索與感受地方的土地價值,走進過往不曾留心過的地方,啟動旅行台灣的另類提案。
生活的全新想像,原來地方生活也可以很有態度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的成立,旨在為各地的地方團隊提供更多交流與互動機會。因為認同理念來到這裡工作的陳怡珊,目前基金會平台招募將近140個團隊的資源媒合與連結,這些她口中的夥伴們,每一位背後代表的都是一個在地支援系統,對外介紹當地的自然風土、人文民情的魅力,對內則希望讓居民對自己的家鄉產生認同感,稱之為鄉鎮CEO當之無愧。
如同《地味手帖》試刊號曾寫下:「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那樣的生活在哪裡?」陳怡珊說,地方創生的本質,無非是從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風格開始。在講堂上,她也推薦了幾位近期接觸較為頻繁的鄉鎮CEO,有興趣的話,不妨從追蹤這些令人心生嚮往的生活體驗開始,或許,未來你也能在地方創生這條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
Text/H.C.B
Photo/許家華、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原文出自 居心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