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2023
07
21

冠德建築沙龍講座|「建築的重譯」重新定義建築空間元素

經過百年大疫的衝擊,建築空間元素隨著對抗、適應、共存的步伐展開了新的局面,蓬勃發展的人工智慧領域也為建築帶來了更多刺激與創意。當建築的介面與邊界持續改變中,重新詮釋並重新定義勢在必行。今年度冠德建築沙龍講座以「重譯:重新定義建築空間元素」為題,由曾任銘傳大學建築系主任、現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李芝瑜擔任主持人,致力於推動城市美學運動的她,邀請了邱文傑、林家如和林彥穎等3位傑出建築師,齊聚分享對於建築空間重新詮釋的觀點和創新思維。

 

邱文傑:勇敢地以非主流的路線,找到適合當代的建築語彙

以新竹之心(新竹東門城廣場美化工程)、台灣921地震教育園區等作品,逐一實驗並重新定義建築的邱文傑,曾多次獲得台灣建築獎等無數重要獎項,近年於「山屋口口」以現代建築手法重新定義台灣鐵皮屋文化,陳述間接共生的哲學。

邱文傑以過去在山屋舉辦《間‧接‧共‧生 Indirect Mutualism》建築展時的海報為例,其底圖以台北萬華區的路寬極窄的狹巷為背景,暗示人與人之間的全新關係。「我對這種問題充滿興趣,它的答案對我而言,是台北給我的養分。」若以台灣的現代性與國際性為題向外發聲,他認為不能永遠都以懷舊、充滿溫度的角度出發。邱文傑進一步以電影《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為例,「一開始破題的方式太漂亮了!我們做設計也該像那樣,要有Imagination讓你自己熱起來!」

以山屋1樓處的迴廊為例,當時邱文傑將之定義為騎樓,如今卻在進駐的業者與使用者的活用之下,轉身變成廣受歡迎的咖啡座,「這種人算不如天算的展開,我們這種Designer看了就很開心啊!不但是活的,而且是用一種不同的方式活用了。」

近日正進行驗收的基隆塔,則是邱文傑試圖以公共設施作為關鍵支點,自然串聯起山、港與都市關係的全新地標。基隆塔以隨處可見的橋式起重機為造型概念,位於塔橋結構頂部平臺的天空步道,連接基隆重要的民俗祭典場所主普壇,提供一個方便且使人願意往來流動的空間,從獨特的角度欣賞港都,「能夠重新定義主普壇,我覺得真的很爽。」邱文傑愉快地表示。

「之前有個記者採訪我,第一句話就問:邱建築師你是不是有點反骨?」邱文傑說,「我不知道是不是反骨,但我心裡一直有一個聲音,想把平凡的市井小民變成Superstar,我一直在追求這件事,這一點可能是反映在建築上。」在南投桃米社區以C型鋼建構了新故鄉見學中心,是邱文傑以輕鋼架詮釋台灣在地文化的起點,此外,將隨處可見的建材做成地板、牆壁、天花板甚至是梁柱,將平凡的存在賦予神聖性,願意以非主流的路線重新找到適合當代的語彙是勇敢的,而他也更期待未來的建築人能夠以更豐沛的創意進行集體創作,一點一滴地改變建築的未來。

 

林家如:讓建築隨著時代變化,找出保留其精神性的方式重譯

林家如現為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身兼陽明交通大學建研所和淡江建築系兼任專技副教授,且是負責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設計的荷蘭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OMA)台灣總監。在這棟顛覆了傳統表演空間的劇場建築,處處可見嘗試與突破帶來的驚喜。

北藝中心曾於2021年獲英國衛報評選為當年最佳建築、時代雜誌全球最佳百大地方,亦獲CNN獲選為世界8大最具顛覆性的建築之一,以獨特創造力重譯建築與劇場設計的創舉備受期待。儘管自競圖至竣工以來歷經許多波折,林家如仍感謝當年設計時採「超前部屬」的前衛設計。「隨著時代的進步,建築師們都努力地去重新定義,重新趕上腳步。」

正因為建築是極為耗時、耗力、耗能的產業,建築師要做的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保留其精神性,並找到重新翻譯的方式或是該重新定義?「我們對北藝的企圖不是重新翻譯。」林家如直言,當時為了滿足基地限制與空間需求,特意將舞臺作為可資源共享的空間,而地面層則規劃為從城市到劇場間未被定義的中介空間,以極大的彈性提供可隨需求重新定義的可能性。「我們並不只是想完成一個劇場,而是讓這個建築的公共性可擴大解釋。」在設計階段保留未被定義的可能性,保留由第三方甚至更多未來的使用者重譯的機會,才是林家如認為最重要的任務。

面對北藝中心造型奇特,該如何和周圍環境連結的問題,林家如語帶幽默的表示,「我覺得台北市、尤其是這個地區,有某種動能跟張力,可以吞噬所有加在這裡的建築,把它拼成自己的一部分。」周遭的街景與招牌對於台灣人而言絕對熟悉,而與使用情境相悖的裝置與浮誇的文案卻又帶有超現實感,「這個案子只能放在台北市這塊土地,是沒辦法移到其他地方去的。」

歷經競圖、施工、停擺到現在北藝中心終於開始營運,10餘年來,林家如除了以建築師的身分施展所長,也參與了成立女建築家學會、進入大學授課與策展等活動。「我希望將這段期間中累積的能量與知識留在台灣。」林家如認為建築師不是一個服務業,而是透過觀察與能力,試著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的一群人。儘管切確的作法仍然摸索與討論中,「但我覺得就是心存正念做對的事,大家一起努力看看可以如何前行。」

 

林彥穎:建築在現在這個年代,應該扮演溝通、橋梁的角色

十彥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林彥穎,同時為現任CSID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秘書長,以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的雙重身分致力於多樣建築與都市空間探索,近期廣受矚目的作品為與建築師林友寒合作的新竹市大坪頂納骨塔。對於納骨塔這類涵容信仰與民俗意義的空間,林彥穎首先思考的是如何在尊重多元文化與信仰的同時,讓建築空間於展現自然循環的同時呈現時間性,進而令使用者能於思念的同時思考生命與失去的意義。這項重譯生與死的傑作,也榮獲2022年德國紅點設計獎肯定。(延伸閱讀:台灣新建築:寄寓認同於建築的永恆之丘

「我們觀察到民俗儀式進行當中有著隱藏的規則,這些規則需要經過學習,也需要經過重譯。」林彥穎指出,空間同樣有著習慣性,「如果有機會可以做改變或重新詮釋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能不能用比較開放的方式去思考這個紀念性的空間,在象徵失去的地方看到生命的意義?」林彥穎與林友寒的團隊大膽地在新竹市大坪頂納骨塔的競圖過程中,將天然的雨水引入室內呈現循環的狀態,使建築成為室內又室外、得以思考生命的存在或失去的空間,成為一個能夠感受新竹的風雨氣候、土地文化的空間。

此外,藉由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原子炭工廠,以建築的手段改變舊建築物的使用機能,重新展現既有的美好;在內湖舊宗公宅,則以形式的處理與空間的對應翻轉民眾對於公眾住宅的既有印象。「建築在現在這個年代,應該扮演溝通、扮演橋梁、扮演平等的角色。」林彥穎認為,台灣有一群人很努力地讓大家可以安心、平等、自由地活在這片土地上,「我們不斷翻轉城市既有的印象,有沒有機會有一天台北、台灣可以變得不一樣?這就是我們努力在做的。」

當建築師從定義到面對建築的專業性皆已隨著時代不同,身為一位建築師,要有更大的企圖去知道更多、透過環境的反饋持續學習。「建築不是絕對的,不是萬能的,但很多事情唯有用更包容的態度去看待,才有辦法走得更遠,我覺得它某種程度代表一種對於未來的期待。」林彥穎認為,台灣的建築師角色愈來愈多元,為了滿足地域性等需求與技術,目前正積極與國內外專業團隊合作,發現更多不同的價值觀,在共同價值中攜手合作、砥礪前行。

▍2023冠德建築沙龍講座《重譯:重新定義建築空間元素》

 

Text/林蔚秦
Photo/AxB Architecture Studio x 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設計(攝影Chris Stowers)、新竹市政府、銘傳大學建築系、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

 

原文出自居心誌

回應
0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