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2016
07
11

閱讀李清志的獨處空間

撰文/吳佩霜    攝影/許家華、李清志

 

嚮往電影裡的偵探生活,而以「都市偵探」自許的李清志,是建築學者、雜誌專欄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文化觀察家,同時也是人夫與人父。儘管切換不同的空間與身分,游刃有餘,卻深深著迷於「孤獨」。李清志如是解釋:「寫作基本上是孤獨的狀態,每個作家都是一座孤島。」

在第三場所享受獨處

書房、研究室、圖書館是理所當然的閱讀空間,然而,李清志更鍾情於旅途上、咖啡館內,甚至是泡進浴缸裡讀小說。臉書粉絲頁讀者對於李清志遊走咖啡館的習慣應該不陌生,彷彿是堅定的信仰般,他每天從所在城市挑選喜愛店家,準時於午前十一點報到,從沉思、寫稿,到放鬆、療癒,都在這裡。美國社會學家Ray Oldenburg視這類空間為家庭與職場之外的「第三場所」(the third place),李清志則進一步賦予它任務:「你不覺得嗎?咖啡館就是我的修道院。」

經年累月,已在無數咖啡館「修道」的李清志,自然練就一身「入定」的好本領,能夠迅速將公共場所的紛雜喧嚷摒棄於度外。但是,他也不諱言:「比起咖啡的好喝與否,我更在意咖啡館的空間。」簡約、明淨、敞亮是李清志偏愛的空間風格,與他的氣質和文字所流露出來的純粹,若出一轍。
_ED57101

閱讀生活與空間

閱讀的標的不限於書本,閱讀建築或空間,是另一種選擇。李清志鼓勵人們用「走讀」的方式,親自體驗建築與空間所傳遞的訊息。以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為例,非科班出身的他,正是透過自學與旅行,從羅馬萬神殿到柯比意的廊香教堂,觀察光線流動,獲得靈感,因此設計出世界聞名的「光之教堂」。

李清志認為身體的移動能夠刺激腦袋的轉動,借用安藤忠雄《邊走邊想》的概念,就是:「只要走路,自然而然就會開始思考。」很可惜的是,我們對於居住的城市太過習以為常,反而失去了新鮮的感動。他建議:「最好把自己當作外國人,甚至是外星人,用開放的角度,轉變既定成見,就能看見周遭不同的風景。」誠如李清志的創作,從空間觀察去思考背後的文化現象,獲得不同的體會。

光之教堂/李清志攝

光之教堂/李清志攝

旅行、電影、戲劇、音樂也是人生閱讀不可或缺的選項。李清志每年不同季節都會親赴日本,賞櫻、覽勝、賞楓、泡湯、看建築,行程滿檔,他笑著招供:「旅行的喜好真是由奢入儉難啊!」而看日劇則是忙裡偷閒的活動,近來的追劇清單包括:日劇《鴨川食堂》、《東京傷情故事》、《家族的形式》,以及美國電影《危機女王》(Our Brand Is Crisis),生活中有分享不完的話題與心得。若要用時下流行語「日本通」來形容李清志,頗是貼切。

尋覓完美的靈魂場所

當網路通訊把個人隱私壓縮到最低限度,李清志提醒:「人一定需要有獨處的空間。」他將能夠引領閱讀、漫步、沉思,進而面對自由、信仰、欲望、死亡等人生課題的空間,稱之為「靈魂的場所」。

走遍世界,李清志覓得許多靈魂的場所。例如:有「空間詩人」之譽的設計師吉岡德仁在京都打造的玻璃茶屋(Glass Tea House),是極簡主義的極致,讓人重新歸零;安藤忠雄的西田幾多郎哲學紀念館和谷口吉生的鈴木大拙館,空間簡約卻充滿禪意,走在其間,能夠激發許多冥想。他強調:「建築對心靈層面的影響很大,我們不該只是顧慮材質與造價的物質需求而已。」而二○一五年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軍鑑島,以及瀨戶內海的犬島和豐島,都被李清志視作「獨處的天堂」。

鈴木大拙紀念館/李清志攝

鈴木大拙紀念館/李清志攝

善於與空間對話的李清志,格外喜歡漫步墓園。他自我解嘲說:「這應該算是種怪癖吧!」特別是過年期間,他會遠離歡鑼喜鼓,前往陽明山第一公墓散步,用獨享安靜來沉思一年之計。在李清志的眼中,巴黎近郊的墓園就像美術館,充滿藝術氣息;而瑞典森林墓園的松木扶疏、東京青山陵園的櫻花盛開,同樣美不勝收。猶如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裡,將墓園比喻為城市的影子,生與死本是如影隨形,這些「死亡的場所」恰好提供我們反思庸碌人生、學習面對死亡的智慧。

瑞典森林墓園/李清志攝

瑞典森林墓園/李清志攝

 

推薦閱讀:
冠德「宅‧幸福」講座紀錄:李清志「靈魂的場所:一個人的獨處空間讀本」

回應
0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