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2016冠德講座∣李偉文《都市.荒野與心靈》

2017/02/08

撰文/吳佩霜

野性的呼喚,找尋都市裡的荒野之心!
人與人相遇,猶似印度文化視兩河交會點為神聖之地,也是一種難得機緣。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歲末邀請身兼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的李偉文,從人與自然共生出發,分享都市裡的幸福環境與幸福人生,視作二○一七年的願景。

 CI__7175

人通常關起門來時才具有理性與獨立思考,走入群體後就成了情境動物。」長年關注荒野的李偉文,體會到人無法自外於環境,深信保護美好的大自然,居住其中的人才能擁有良好品格。

根據統計,都市面積僅占全世界的三%,其人口自二○○八年起已經超越了鄉村,而且比率逐年遞增。美國經濟學教授格雷瑟(Edward Glaeser)視之為「城市的勝利」;李偉文借用本雅明(Walter Benjamin)之語:「人類直接面對自然的時代,可能永遠過去了。」直指我們此刻只能在現有都市裡建構幸福環境;而跳脫習慣的制約,用新眼光看待日常生活,則是現代人需重新學習的課題。

CI__7170

以台北盆地為例,這裡有河流、平原、丘陵、山脈等地形與生態,都市有機發展為住商混合模式,儘管擁擠卻節省車程奔波的能量耗損與排碳量,又足以維持公眾設施和運輸,提供便捷機能。

關於「幸福都市」,李偉文進一步定義:具備記憶(文化空間)與人情(公共空間),前者是從過去到現在的族群融合、文化多元;後者指騎樓、人行道、咖啡館、街角公園能夠邀請人們停留、聚集,且樂於共享。當居民覺得自己被高品質的環境善待了,人之人之間也會變得更加友善。這就是李偉文所想像的都市未來:「不到深山築香格里拉,在人間蓋大觀園。

CI__7234

李偉文難免感慨:「都市居民二十四小時都活在人造空調裡!」到了假日刻意親近大自然,又追求速戰效率,徒留拍照打卡形式。這樣怎能撫慰荒野之心?他的解決之道是擴增居住空間的自然元素,創造人與生命的互動;行有餘力邁向荒野時,抱持著:「山林之美,必須走段路、流些汗、喘喘氣,甚至會受點傷,去接近它並崇敬它。」懂得大自然存在的價值,縱使未到絕壁深谷,也能感受生命的深刻與意義。

CI__7163

CI__7266

CI__7313

2016冠德講座【宅幸福】系列

家,是安身立命、安住居心的所在;家,亦是城市中最美的建築風景。
2016冠德講座,從建築、生活、美學、人文等角度,邀請4位名師與大眾分享「宅幸福」的各種想像。

03/26(六) 李乾朗《臺灣傳統住宅空間之特色與影響》(活動紀錄)
06/25(六) 李清志《靈魂的場所:一個人的獨處空間讀本》(活動紀錄)
10/22(六) 張曼娟《純真•想像•小王子》(活動紀錄)
12/17(六) 李偉文《都市•荒野與心靈─幸福環境與幸福人生》

2017冠德講座【閱讀。日常】系列

理想跟夢想不該在生活裡遺忘,從關注日常的點滴與大小瑣事起,
回到原本熱愛生活的樣子,做自己,這樣的生活才踏實有滋味。

 

美學@日常∣03/18(六) 汪麗琴《好樣聚落生活美學》(2/13開放報名)
閱讀@日常∣06/17(六) 郝廣才《今天,有一天》(5/1開放報名)
設計@日常∣09/23(六) 王艾莉《設計的力量》(8/14開放報名)
旅行@日常∣12/09(六) 游智維《關於旅行的一千零一夜故事》(11/1開放報名)

回應
0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