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2017
07
10

與土地為伴 古今農莊建築 (PART1 )

撰文/FunnyLi

農舍,是農耕民族最早的建築,也是最為貼近土地的建築方式之一。人類從穴居發展到建築,
伴隨著畜牧與農業行為的發生,農舍的設計也跟著改變,而透過這些建築,
我們不僅得見各地不同的風土條件,更充分還原了一時一地的歷史面貌。

凝聚地域文化的農舍建築

來到德國南部小鎮古赫塔(Gutach),位在此處的黑森林戶外博物館(Schwarzwälder  Freilichtmuseum Vogtsbauernhof)保存了最為完整的黑森林農村建築群,有民居農舍、工匠屋舍、磨坊、鋸木廠、倉庫、小教堂、倉儲間等,而那裡頭唯一一座原址保留的古老農舍沃根茲農舍(Vogtsbauernhof)興建於一六一二年,其獨特的木造結構與大草帽般的屋簷,是中部黑森林區民居建築的典型代表。

德國南部小鎮古赫塔保存了最完善的黑森林農村建築群。圖/shutterstock

德國南部小鎮古赫塔保存了最完善的黑森林農村建築群。圖/shutterstock

沃根茲農舍一直被使用到一九六五年,四百年來黑森林地區的農村生活,可從這棟建築的構造來追尋想像。沃根茲農舍最特別之處,莫過於與建築不成比例的誇張屋簷,那厚大而削斜的造型設計,是為了讓積雪易於滑落,防止冬天過厚的積雪壓垮房子,而另外在那屋頂下的閣樓空間,則多半不用於居住,而是用來置放農具或圈養牲畜,建築的最下層才是主要的活動區域。

與南半球熱帶國家的干欄式建築不同,干欄式建築俗稱「高腳屋」高腳屋,最大特色為「上以自處,下居雞豚」,而沃根茲農舍卻將牲畜養於頂層,最主要原因是當地農舍經常是依山而建,屋舍蓋在斜坡上,建築的二樓大門開口朝向後山,可直接放趕動物。

獨特的木造結構與大草帽般的屋簷,是為了防止冬天過厚的積雪壓垮房子,傳統建築形態反映的是一地生活與經濟模式。圖/From Wikimedia Commons

獨特的木造結構與大草帽般的屋簷,是為了防止冬天過厚的積雪壓垮房子,傳統建築形態反映的是一地生活與經濟模式。圖/From Wikimedia Commons

在地中海沿岸,義大利、克羅埃西亞等國的農舍建築風格又截然不同,應地而生的山區鄉村地區有不少使用傳統工法的石造建築,例如法國庇里牛斯山區由十八世紀農舍改造而成的La Ferme de Soulan酒店,即是一棟非常優美的石造建築。若是來到氣候溫和、地勢平緩的丘陵地,此地具有發達的釀酒事業,因此磚砌而成的葡萄酒莊規模氣勢宏偉,甚至融入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展現地區不同的生活樣貌。

閒置農舍的活化再生潮

隨著時代產業的變遷,人類從事農牧工作比例大為降低,而過往經常被利用的農舍建築也漸漸不合時宜。不過農舍建築所存在的美好嚮往依舊吸引人,這使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生活者紛紛返歸鄉村置產,一圓樂活生活夢。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托斯卡尼艷陽下》作者芙蘭西絲.梅耶思,以及英國作家彼得.梅爾對普羅旺斯的讚頌。

在這股反璞歸真的生活風潮下,廢棄的農舍建築得到了再次活化的機會,不少建築團體投入傳統建築的復興保存,像是美國環球旅行家Ken Marquardt在二〇〇一年以復興卡諾瓦村落(Canova)中世紀石造建築為宗旨所成立的卡諾瓦協會。另外,也有許多當代建築設計取材於農舍,有的取材於它那適地適性的設計概念,有的則是擷取樸實風格,為冷硬的現代居家注入一絲暖意。

Ste. Marie工作室在溫哥華設計的Savio Volpe餐廳,靈感便是取自義大利的傳統客棧;而Archiplan Studio建築工作室活化了義大利Modena地區的麥田穀倉,在原有建築架構下重新分配空間,以落地木百葉門設計立面開口,創造出明亮通透的生活空間。

Archiplan Studio建築工作室活化了義大利Modena地區的麥田穀倉,成了時髦前衛的住宅。圖/http://www.archiplanstudio.com/projects/view/202

Archiplan Studio建築工作室活化了義大利Modena地區的麥田穀倉,成了時髦前衛的住宅。圖/www.archiplanstudio.com/projects/view/202

 

 

本文出自於 《居心誌 NO.10》耕讀/自然

閱讀推薦:
與土地為伴 古今農莊建築(PART 2)

 

回應
0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