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2018
05
30

曾志偉:建築一種人與自然的通道

自然洋行創辦人曾志偉以其多年深究自然建築的眼睛,以釐清身心靈空間為建築理念,希望藉由建築空間,在人和自然中創造連結,也因而創作出不少令人心曠神怡之作。

 

撰文/FunnyLi  攝影/葉仁傑  圖片提供/自然洋行設計團隊

 

爬一小段陡坡,彎過幾折石階,來到隱匿在陽明山裡的少少(Siu Siu)。這個以「原始感覺研究室」為名的自然建築,是由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擘畫興建——與其說這是一棟建築,不如說這是一棟類建築的農業設施——以錏管結構外覆黑網所形成的神祕溫室,坐落在原始山林層層包圍的中心,渾身上下散發出一種久違人跡的棄置感,這座建築自然到把「人」的干擾降到最低,就連拜訪者走進其中,也會不知不覺輕聲細語起來,就怕打擾了沉睡的森林。在這裡,自然才是建築的主角,而人類只是渺小的過客。
58943

曾志偉以其多年深究自然建築的眼睛,觀察出人、建築、自然三者的微妙關係。他說:「對生物而言,大自然是充滿未知與恐懼的,而當空間提供了庇護之後,深藏潛意識的恐懼獲得解除,在安心放鬆的情況之下,人對自然的感知力會更加強烈。」那就好像當人在山裡看見自然,順理成章覺得感動,可是當人在房子裡面看到自然的時候,油然升起的讚嘆卻更加倍。在少少裡頭,建築與自然的界線曖昧,正是在實驗創造出感官的灰色地帶。 57288

用建築反問居者的自然觀

「自然是一種很隱性與隱約的感受。」曾志偉說,當一個建築師在設計自然建築時,都是從一個假設的狀態出發,去挑戰業主所能接受的幅度。「理解大自然與跟接受大自然是兩件不同的事情,這也是設計者所面臨的最大未知,而有些建築的答案卻是要等到成形之後才有可能顯現。」
來到四十年老公寓改造的「蟲洞住宅」,這個為電影導演打造的沉澱空間,使用水庫淤泥回收生產的環保建材,簡單扼要的設計手法營造出人造洞穴,空無一物的空間顯得憂鬱暗沉,卻也對比出戶外綠意的豔與狂。「從只看見房子裡的暗,到能夠欣賞外頭的綠,甚至打開讓飛禽鳥獸跑進屋子裡,從排斥到接受的轉變,也是自然建築所帶來的啟發。」自然建築有時在探討的,不是如何把自然放在房子裡,而是去反問居住者,能不能接受被自然打擾的生活。

四十年老公寓改造的「蟲洞住宅」。圖/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四十年老公寓改造的「蟲洞住宅」。圖/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如何設計一座自然建築,曾志偉認為關鍵在於:「你能不能接受被大自然打擾?」走在海拔八百公尺的「熊空山茶環境」,使用輕量化建材的建築,刻意採用外黑內白的無彩色,與戶外融為一體的空間感,甚至歡迎山裡雲霧翩然入內,而這建築之所以能創造如此獨特的浪漫,乃是因為人的退讓。他說:「設計自然建築之前,人的觀點與心理狀態首先必要調適,而設計者則要瞭解不同人對於自然的適應能力,利用建築去反映或探討不同的可能性。」
DSCF0100

以時間來衡量環境成本

談到自然建築所用的材料,曾志偉認為「自然的材料」並非光就材質面來判斷,而是綜觀整體來思考。「時間是判斷的基準點。」他說,「依照設定的使用年限,進一步去推論建築的規模、使用的材料、建造的方式,找到對土地傷害最低的方法,那才是自然建築的真諦。」

 

自然建築應有一定壽命,曾志偉如此表示,許多人以為建築應是長長久久,為了迎合期待而興建的建築,卻是將建築推往巨大(或更加巨大)的道路。當建築設計高度複雜化,營造技術也不得不高度仰賴機械設備,儘管使用了自然環保的材料,但運送與建造所產生的碳足跡,難道不是自然所付出的成本?
IMG_9321

廣義思考何謂環保材質,木地板看似環保,但倘若製作過程必須清除一部分森林才行,那使用這樣的材料是否真的環保就值得商榷。倘若能善用回收與再製手法,將木屑、竹子、碎石、水庫淤泥等重新壓製成建材,或是將廢紙、廢鐵、拆船零件等變成室內裝修材,賦予材料二度生命,或許還比起使用環保新素材,更加符合環保精神。

 

在曾志偉的想法裡,所謂自然的建築,應是連建造行為都要很自然。「古早年代的村莊,房子是由全村人共同搭建,依照所需要的規模、就地所能取得的材料,以及人力所能負荷的技術,一點一滴構築出來。這樣的建築不會加入太多的設計面向,但每一個部位卻都是恰到好處。」

里山是自然建築的趨勢

當建築與村落、產業之間形成集體的鏈結,空間與人文活動、地形地貌的對應,也會相對更加適切。以少少為例,這個空間的設計之初,並非從人的使用行為去想像,而是以地勢、山壁、樹木所圍繞的空間,建造出可容納人的場域。「自然給你多少空間,你就有多少空間可以使用。」
IMG_6282-1-1920

在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的作品中,除了少少以外,像是「熊空山茶環境」與「科學番茄園綜合農物室」等案,也可見曾志偉將農業設施應用於建築的手法。例如,「熊空山茶環境」將「排水版」用於建築外牆,材料本身具有遮擋陽光的功能,同時有利於植物攀爬生長,並且為符合環保的回收再生材。在「科學番茄園綜合農物室」當中,則是以挑高兩層樓的溫室,加上銀色針織網覆蓋,利用材料反射性克服聚熱問題,使溫室可有舒適環境條件,讓一樓的農事活動與二樓的人類活動可以並存。
57289拷貝

曾志偉認為,介於都市與山脈中間的里山地帶,是自然建築發展靠攏的趨勢之地,而里山又常是農林牧業的重要據地,因此農業設施被廣泛利用,也成為一種特殊的當地材料。「農業設施具有系統化、快速組裝等特色之外,它同時也是可拆卸再利用的材料,其輕量化結構有利於運送與建構,對於土地造成的負擔更是相對地低,而這樣的建築除了用於培育植物之外,是否也可以成為一種居住的方法?」這或許就是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自我面對所提出的生命課題。

Divooe_photo-by-李佳曄-1920

曾志偉
自然洋行創辦人與設計總監

建築空間是整體環境氛圍其中元素之一,藉由人為構造體及地貌因素,將建築空間轉化成為自然與人之間的一種空間介質,回溯居住原始初衷。2008年在峇里島烏布成立生態建築實驗室,探索另一種新的生活實驗活動可能性,並試著打開所有的感觀,用視覺、聲音、氣味、味覺來接觸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宇宙,溫馨、寧靜、自在、愉悅並充滿能量。

2018【居心地】系列講座

名為家的住宅,是人生的居心地;
家中的居心地,則是由夢想與細節,逐步構築而成。
從下列四個居宅具體的要件切入,
不僅是反省現況與討論思潮,更具體提出各種例證與方案,
回應並且探索可能的最佳解答,以貼近每一個真實的需求。

 

04/14(六)∣ 收納究極/朱俞君
06/23(六)∣綠の家/曾志偉 (我要報名)
10/13(六)∣廚房改造計畫/蔡珠兒
12/15(六)∣自己的房間/方序中

回應
0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