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2015 跟著建築師看生態建築

2015/05/15

緣由

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為推廣建築教育,於5月中旬舉辦【跟著建築師看生態建築】活動,引領一般社會大眾認識生態建築,希望藉此喚醒土木人的建築初心,省思生活的需求如何在建築體呈現。

此次活動透過公益平台基金會的協助,規劃了台東兩天一夜的慢遊行程,參訪在地人文建築以及體驗原住民樸實生活,並邀請了公益平台基金會志工、知名建築師楊恆立老師隨團,一同深入探訪一般遊客不易參訪的景點,例如 : 公東高工聖堂、台東知本大學圖書館、江賢二藝術工作室等等,更難得的是,有幸親身造訪楊老師在台東的 IDEA HOUSE,深深切切地感受什麼是人、建築與自然環境和平共榮的最高平衡!

20140924-252
公東高工,是由天主教白冷會的錫質平神父在1957年籌劃創校,希望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使其有學得一技之長的機會,為當時士大夫氣息濃厚的台灣教育環境,締造了一頁近似清流的傳奇。而讓每一位團員最為之稱奇的是,在五十多年前的台東偏鄉,可以蓋出這樣一棟清水模的建築,而且顧及了排水、滴水線等細節,仿柯比意風格的窗洞,可通風、可透光,以當時的工藝水準,著實不易,讓人不得不對這群瑞士神父們肅然起敬。

無樑柱的聖堂,五十多年來幾經地震、風災而多次募款整修,也讓身為建築師的團員林弘章特別感動:「建築物除了蓋好外,最重要的是維持,公東聖堂可看出人們對於這建物的喜愛,並且嘗試盡力維護,保持當時風貌的精神,在華人對於建物大破大立的思維中,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DSC_0274_
甫落成的台東知本大學圖書館為鑽石級的綠建築,遠看就像是一座小山丘,與台東週邊鄰山相互呼應,楊建築師解說時強調:「建築應配合大自然,大自然是主角,建築才是配角」,圖書館的方位座向和室內設計也是考量日照、風向之後規劃。另外,透過斜屋頂的大量綠色植披,可調節室內溫度,二樓的半戶外空間,經由風的貫穿讓建築物內部更自然通風,而有趣的是,以方形堆疊而上的大牆面,竟是採用保麗龍為模板,讓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特殊效果。


在大八六九藥用植物園 ( 大八六九,卑南語「勇士」) ,和達麓岸部落 ( 達麓岸,阿美族語「工寮」),入境隨俗地依循原住民的規矩用餐、享用最原始、天然、地道的食物,伴著萬家燈火的台東夜景和涼爽海風、無盡海平線,洗淨了白天一身的燥熱,也沉澱了紊亂的心靈。

IMG_2122
藝術家江賢二老師的工作室,獨立、低調、隱身在山林、海岸之間的半山腰上,沒有領路人根本不知道其存在,透過導覽了解江老師的畫作,從早期黑白晦暗的光影表現,到落腳擁有熱情陽光台東之後的繽紛炫爛,讓人不禁讚嘆台東的好山、好水、好風情的無限魅力。

2
這一次安排的行程中,最最讓團員們欽羨、讚嘆的建築,非楊建築師的IDEA HOUSE莫屬,所經之處,個個僅以哇!哇!哇!的驚喜聲作結。團員林碩卿即分享:「楊建築師的家,一座背山面海的寧靜石屋,以融入自然為本體,打造屬於自己的建築空間;參差錯落的岩面外牆,取自於以大地為母的原住民特色,木作的地板則保有原始人類超脫自然而開啟文明的感受,平靜的水池訴說生命起源的概念。參觀後,讓我感受到建築構成要素係以人為本體、人的需求包含水、電、照明、空調及舒適環境,與大自然形成反差,而人類身為大自然之子,仍須回歸融入自然的懷抱,在日新月異的時代巨輪下,我想這是每個人、族群、國家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建築大師柯比意和安藤忠雄都說過「建築,是生活的容器」。建築因人類的需求而產生,我們期待每一位參與【跟著建築師看生態建築】的旅人,透過建築師的帶領,能更深入了解建築之美,學習小至建築材料之於環境的友善,大至建築外觀之於環境的相容,更進一步對於人文、大自然的尊重。

行程規劃
5/15 公東高工聖堂 – 米巴奈風味美食坊(午餐) – 知本台東大學圖書館 – 國際地標 – 大巴六九藥用植物園區(晚餐) – 鐵花村文創園區- 台東文旅(住宿)
5/16 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 – 加路蘭遊憩區 – 椰子海岸民宿 – 達麓岸部落阿美族風味餐(午餐) – 金樽遊憩區 – 江賢二藝術工作室 – 楊恆立建築師家 – 都蘭新東糖廠

活動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