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2015
10
04

以自然為師 永續綠建築

撰文/Funny Li

 

探討建築可能性的同時,人們開始將「永續」條件列入思索重點,從萊特的草原式風格,到日本建築史家藤森照信的野蠻前衛建築,關於空間體驗、材料應用與生活哲思的變革持續不斷,原來「綠建築」有如此多元的風貌!

有機建築:萊特開創草原式風格

當代建築革命的一切開端,與現代主義密切相關,從一九一九年德國包浩斯(Bauhaus)的醞釀,到法國柯比意(Le Corbusier)鳴起第一槍後,當代建築從此解放,短短數十年演化出多樣風貌,其中包含「有機建築」(organic architecture)概念的提出。

有機建築概念的形成,可追溯至現代主義始祖之一的美國建築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其認為生物界裡的每個物種之所以具有的特殊外貌,都是為了適應生存環境所演化而成。同樣的,建築的形式與構成應當也要道法自然,力求合情合理化。

萊特的有機建築論點與柯比意的經典名句:「住房是居住的機器。」(A house is a machine for living in.)頗有相謀之處。講求建築建造之時,必須透過自然分析,找出建築與環境共生互融的方式,因此決定建築或空間可能形成的樣貌。

萊特的建築手法被喻為「草原式風格」,極度強調水平結構,不僅刻意壓低樓層高度,並以水平帶狀窗、誇張延伸的屋簷等,在壓縮高度與水平延伸之間,融合室內與外界的景觀高度,創造出房子與地景合一的絕妙空間體驗。萊特最知名的作品「落水山莊」(Fallingwater)即是訴求強烈的案例。

落水山莊建造在熊溪(Bear Run)的瀑布上,大膽運用大跨度懸臂梁與開放平面,使房子一樓橫跨於水面上,當人們遊走在空間之際,感覺幾乎融入森林之中,而腳下可聞而不可見的瀑布則傳來潺潺不絕於耳的水流聲。其在一九三七年完工之初,被美國《時代》雜誌讚譽為「萊特最美的作品」,同時名列《史密森尼》(Smithsonian)雜誌「此生必定造訪的地點」之一。
A24-381420

弱建築:隈研吾引發素材革命

有人認為,日本建築觀念的形成深受其悲劇性命運的影響。自古以來,日本島國上的天災人禍不斷,除了戰亂所帶來的人為破壞,頻繁的地震、風災與火山威脅,影響日本建築師根深蒂固具有「生與滅」的輪迴思維。

日本建築師隈研吾(Kengo Kuma)提出的「弱建築」概念中,主張建築不必只是混凝土加上裝飾,而可以有輕盈的素材,使空間感更深刻地與大自然結合。儘管這樣的建築相對脆弱,或顯得稍縱即逝,卻回應了建築如同生物,具有生命周期的意涵。

在不少設計中,隈研吾嘗試使用傳統建築所使用的構件,如:木材、泥磚、竹子、石板、紙或玻璃等,作為設計的基礎。他甚至使用尺度極小的單位建構空間,藉此在立面上創造無數孔隙,允許陽光、空氣、水流進流出。舉例來說,隈研吾的代表作之一「那須石頭博物館」使用了多孔的磚石結構,打造出「透明的石牆」,創造獨特的光感空間;而「馬頭町廣重美術館」則完全取用當地雪松為材料,透過層疊百葉形式,成立大器卻不霸氣的景深。

「發揮素材的新一面」是隈研吾極為重要的建築思維。二〇一〇年,他在「GC口腔科學博物館」(GC Prostho Museum)中,嘗試不用任何釘子與金屬配件,以傳統榫接「刺果」(Chidori,類似中國魯班鎖)為靈感,將十二公分的方形元素轉化為巨大的六〇╳六〇╳二〇〇公分或六〇╳六〇╳四〇〇公分,打造出如同玩具放大、高達九公尺的三維空間。類似這樣的實驗,也在近來極為熱門的案例「太宰府天滿宮星巴克咖啡店」中可見。超過二千根厚約六公分、長約一‧三~四公尺的棍棒呈對角線編織所完成的結構系統,本身極富方向性與流動感,使得面對街道的店鋪空間猶如向內凹陷的漩渦,吸引人忍不住窺探入內。

太宰府天滿宮星巴克咖啡店,內部木條結構如手作般溫暖堆疊。

太宰府天滿宮星巴克咖啡店,內部木條結構如手作般溫暖堆疊。

本篇文章節錄至<居心誌 NO.2>天然生活